ér
〈名词〉
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须形。上面的“一”表示鼻端,“|”表示人中;下面分内外两层,外层象两腮的胡子,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“而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颊毛) 同本义 [bristles on the jaws]而,颊毛也。——《说文》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,可连接词、短语和分句,表示多种关系 [and;furthermore;moreover;but also;into the bargain;if;in case;however]表示并列关系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—— 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表示承接关系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。——宋· 苏轼《石钟山记》表示转折关系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表示假设关系诸君而(如果)有意;瞻余马首可也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表示修饰关系,连接状语吾恂恂而起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〈代词〉
你;你的 [you;your]予岂不知而作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余知而无罪也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子归,殁而父母之世。——《国语·吴语》尽于酒肉,入于鼻口矣,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?——《庄子·徐无鬼》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又如:而翁(你的父亲)这样,此 [this]同是被逼迫,君而妾亦然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又如:而夫(此人;这人)〈助词〉
表示偏正关系,相当于“之”,“的” [of]虞之与 虢,相恃而势。——《淮南子·人间》与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来”、“往”连用,相当于“以”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——《易·系辞上》用于句中,表示反问,相当于“难道”,“岂” [how could;how is it possible]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——《论语·颜渊》用于句末,相当于“耳”,“哪”已而已而,今之从政者殆而。——《论语·微子》〈动词〉
如,好象 [seem;like]溺死者千有余人,军惊而坏都舍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另见 néng〈名词〉
两颊上的毛。《说文解字·而部》:「而,须也。」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·梓人》:「必深其爪,出其目,作其鳞之而。」二一四部首之一。〈代词〉
你。《诗经·大雅·桑柔》:「嗟尔朋友,予岂不知而作!」《左传·定公十四年》:「夫差!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?」我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「豫让拔剑三跃,呼天击之曰:『而可以报知伯矣。』」《史记·卷八六·刺客传·聂政传》:「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,徒以亲在,今不幸而母以天终,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?请得从事焉!」〈动词〉
至、到。如:「自南而北」、「自壮而老」。能、可以。《战国策·齐策六》:「齐多知而解此环不?」《淮南子·原道》:「行柔而刚,用弱而强。」〈介词〉
之、的。《论语·宪问》: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」《淮南子·人间》:「虞之与虢,相恃而势也。」以。如:「从今而后」、「自此而下」。《易经·系辞上》:「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」《孟子·尽心下》:「由孔子而来,至于今百有余岁。」〈副词〉
才、始。表时间。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:「嘻!甚矣惫!虽然,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。」犹。《论语·阳货》:「年四十而见恶焉,其终也已。」《孟子·告子下》:「舜其至孝矣,五十而慕。」〈连词〉
和、与。《论语·雍也》:「不有祝鮀之佞,而有宋朝之美,难乎免于今之世矣。」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「哀乐而乐哀,皆丧心也。」并且。《书经·皋陶谟》:「知人则哲,能官人,安民则惠,黎民怀之。能哲而惠,何忧乎驩兜?」《论语·学而》: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」则、就。《易经·系辞下》:「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」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「诸侯方睦于晋,臣请尝之。若可,君而继之。」如、若。《论语·为政》:「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」因而、所以。《左传·成公八年》:「谓汶阳之田,敝邑之旧也,而用师于齐,使归诸敝邑。」汉·刘向《说苑·卷一九·修文》:「情动于中,而形于声。」然而、但是、却。表转折之意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「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鲜矣。」《孟子·离娄下》:「问其与饮食者,尽富贵也,而未尝有显者来。」尚且。《庄子·天道》:「夫天地至神,而有尊卑先后之序,而况之道乎?」《淮南子·人间》:「夫一麑而不忍,又何况于人乎?」〈助词〉
用于句末,相当于「兮」、「罢了」。《诗经·齐风·著》:「俟我于著乎而,充耳以素乎而,尚之以琼华乎而!」《论语·微子》:「已而已而!今之从政者殆而!」用于句首,相当于「岂」、「难道」。《论语·颜渊》: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「诸侯事晋,未敢携贰,况卫在君之宇下,而敢有异志?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,无义。《左传·文公十七年》:「铤而走险,何能择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