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ān
〈动词〉
(会意。从玨,从刀。金文,中间是刀,左右是玉。象用刀割玉。本义:分割玉)分瑞玉。瑞玉是古代玉质的信物,中分为二,各执其一以为信 [divide equally]班,分瑞玉也。——《说文》班瑞于群后。——《书·舜典》又如:班瑞(颁还瑞玉;颁赐祥瑞)分开;离群 [separate;part]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。——李白《送友人》又如:班马赏赐;分给 [reward]晋侯执 曹伯,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。——《公羊传·僖公三十一年》又如:班扬符赏(颁布相应的赏赐);班授(颁发授予);班散(分给);班赐(颁赐;分赏)分布;铺开 [distribute;spread]遇之于郑郊,班荆相与食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又如:班卖(摊开出卖);班荆颁布。后作“颁” [promulgate]周公…制礼乐,班度量,而下大服。——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又如:班政(颁布政令);班论(颁布);班布(犹公布)返回 [call back]请班师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。注:“还也。”又如:班军(回师,撤军);班旋(犹班师)排列 [arrange;put in order]班位于天下。——《韩非子·存韩》〈名词〉
职位等次,位次;等级 [order]班在九人。——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。注:“位也。”徐勉为吏部尚书,定为十八班。——《隋书·百官志》又如:班秩(官员的品级);班禄(班位和俸禄);班资(官阶和资格)序列;排列等级 [sequence]班,次也。——《小尔雅》班,列也。——《方言三》班,序也。——《广雅》又如:按部就班;班次(补授或提升官职的先后次序);班列(按班排列)引申朝班。指朝庭上臣下所站的队列 [line]班朝治军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使鲁为其班。——《左传·桓公六年》又如:班部(大臣在朝见时按次序排成的行列);班台(古代以司马、司空、司徒为三台,故以泛称朝官之前列显要者)按照职务或为某种需要而编成的组织 [team;group]。也指旧时对剧团的称呼。如:班首(班头;为首的);班本(指戏文本);戏班;文班;武班按时在教员指导之下学习同一学科、听教员讲授或进行有指导的讨论或演习的一群学生的组织 [class]。如:西班牙语班现行军队的基层单位,在排以下 [squad]。如:三连六班冲上去!一天之内按工作时间划分的段落 [duty;shift]。如:三班倒;上夜班指ji*院 [brothel]。如:班子(方言。指ji*院)姓〈形容词〉
通“斑”。杂色,亦指杂色斑点或斑纹 [varicolored]纷总总其离合兮,班陆离其上下。——屈原《离骚》有妇人出于室者,发班白,衣缁布之衣。——《晏子春秋·外篇》班白者不徒行。——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》又如:班衣戏彩(《二十四孝》中的故事。言年已古稀的老莱子,身穿花衣,手持玩具,作儿童状以取悦双亲);班驳(杂色,色彩斑斓)定时开行的 [regular]。如:班机;班车〈量词〉
用于人群 [group]忙出来吩咐雇了两班脚子。——《儒林外史》又如:一班人马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 [class] 。如:头班船;二班车〈动词〉
古代将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,双方各执其一以为信。《说文解字·玨部》:「班,分端玉。」《书经·舜典》:「既月乃日,觐四岳群牧,班瑞于群后。」分开、分别。参见「班马 」条。分予、赠给。《后汉书·卷二四·马援传》:「(援)?乃散尽(货殖财产)?以班昆弟、故旧,身衣羊裘、皮裤。」颁布。《汉书·卷九九·王莽传》中:「秋,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,班符命于天下。」南朝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史传》:「自周命维新,姬公定法,?三正以班历,贯四时以联事。」回、还。如:「班师回朝」。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「遂班军而回还,一郡并获全。」相等、等同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「伯夷、伊尹于孔子,若是班乎?」汉·赵岐·注:「班,齐等之貌也。」〈名词〉
工作或学习人员的分组组别。如:「甲班」、「初级班」、「才艺班」、「进修班」。行业中的小团体。如:「戏班」。军队中编制的单位。属于排,通常由十人组成。行列、行次。如:「排班」。《文选·张衡·东京赋》:「然后百辟乃入,司仪辨等,尊卑以班。」三国吴·薛综·注:「班,位次也。谓尊卑有等差也。」按时间分成的工作段落。如:「上班」、「值班」、「加班」、「三班制」。量词:? ? 计算人群的单位。如:「一班人马」。? ? 计算交通工具定时开动的单位。如:「这家航空公司每周有三班飞机飞往欧洲。」? ? 计算班级的单位。如:「我们学校有二十五班学生。」? ? 计算工作时段的单位。如:「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。」姓。如汉代有班彪、班超、班昭。〈形容词〉
定时开动的。如:「班机」、「班车」。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舟车类·班船》:「江苏之称航船,曰:『班船』。喻其往来有定,更番为代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