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ēng
曾 zēng ㄗㄥˉ
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:曾祖父。曾孙。同“增”,增加。竟,简直,还(hái ):“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山、王屋何?”姓。曾 céng
〈副词〉
(1) (形声。从八,从曰。本义未明。副词。用来加强语气)
(2) 过去发生过——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[once]
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忆江南》
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——宋· 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
又如:曾不(不曾);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;我曾去过杜坪乡
(4) 已经 [already]——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。
如:似曾相识
曾 céng
〈形容词〉
(1) 通“层”。重叠 [overlapped]
有虞之王,烧曾薮,斩群害,以为民利。——《管子·轻重戊》
大厦曾架,拟于昆仑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
荡胸生曾云。——杜甫《望岳》
(2) 另见 zēng
曾 ㄗㄥ zēng
〈副词〉
乃、竟然。
《論語·為政》:「有酒食,先生饌,曾是以為孝乎?」
尚且。
《列子·湯問》:「以君之力,曾不能損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」
〈形容词〉
重疊的,中間隔兩代親屬關係的。
如:「曾祖父」、「曾孫」。
〈動〉
加多。
《孟子·告子下》:「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」同「增 」。
〈名词〉
姓。如春秋時魯國有曾參。
曾 ㄘㄥˊ céng
〈副词〉
嘗、已經。表示行為、動作已經發生、進行過。
如:「似曾相識」。
《公羊傳·閔公元年》:「莊公存之時,樂曾淫于宮中。」
《史記·卷一○一·爰盎鼂錯傳》:「梁王以此怨盎,曾使人刺盎。」
〈形容词〉
重疊的、一重一重的。
唐·杜甫〈成都府〉詩:「曾城填華屋,季冬樹木蒼。」通「層」。
深。
《文選·郭璞·江賦》:「若乃曾潭之府,靈湖之淵,澄澹汪洸,瀇滉淵泫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