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á
〈动词〉
(形声。从足,犮( bó)声。本义:草中行走,越山过岭)同本义 [climb over mountains]文公躬擐甲胄,跋履山川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跋涉山川,蒙犯霜露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大夫跋涉,我心则怃。——《诗·鄘风 ·载驰》又如:跋援(犹攀登);跋履(登山涉水)扭转 [turn round]跋马望君非一度,冷猿秋雁不胜悲—严武《巴岭答杜二见忆》又如:跋马(勒紧马绳,使马回转)踏,踩 [stamp]又如:跋浪(踏浪;破浪);跋足(踮起脚跟)见“跋扈”〈名词〉
火炬,火把 [torch]。如:跋烛(快要点完的蜡烛)通“茇”。 [草烛的]根部。泛指东西的底下部 [root;base]烛不见跋,尊客之前不叱狗,让食不唾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上》烛尽见跋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邵女》文体的一种。附在正文之后。即后序 [postscript]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。——《梦溪笔谈》又如:跋尾(题写文字于书卷之后)〈动词〉
陆地行走称为「跋」。如:「跋山涉水」。《诗经·鄘风·载驰》:「大夫跋涉,我心则忧。」汉·毛亨·传:「草行曰跋,水行曰涉。」践踏。如:「跋胡疐尾」、「跋前疐后」。回转。唐·李商隐〈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〉诗:「韩公堆上跋马时,回望秦川树如荠。」《资治通鉴·卷一九一·唐纪七·高祖武德九年》:「(建成、元吉)?觉变,即跋马东归宫府。」元·胡三省·注:「跋马者,摇駷马衔,偏促一辔,又以两足摇鼓马腹,使之回走。」〈名词〉
文体名。写于书籍、文章、字画或碑帖等后面言简意赅的文字称为「跋」。跋文内容多属评介、鉴定或考据等性质。姓。如五代后梁有跋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