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汉语字典 > 正文
    拼音:chè
    注音:ㄔㄜˋ
    部首:
    笔顺:徹笔顺:撇、撇、竖、点、横、撇折、点、竖 、横折钩、横、横、撇、横、撇、捺
    异体字:勶 彻 澈
    五笔:TYCT
    五笔98:TYCT
    统一码:U+5FB9
    郑码:OIQM
    仓颉码:HOYBK
    四角码:28240
    基本解释:

    徹 chè ㄔㄜˋ

    通,透:貫徹。透徹。徹底。徹骨。徹悟。響徹。治,開發:“徹田為糧”。毀壞:“徹我牆屋”。
    详细解释:

    徹 chè

    〈動〉

    (1) (形聲。从彳( chì),甲骨文,从「鬲」(炊具)從「丑」(舉手),表示吃罷飯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。《說文》給古文增加了音符「彳」,變成了形聲字。本義:撤除,撤去)

    (2) 同本義 [remove]

    廢徹不遲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楚茨》

    司宮徹之士。——《禮記·燕禮》

    徹筮席。——《禮記·士冠禮》

    大夫無故不徹縣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》

    且雖諸侯相見,軍衛不徹,警也。——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

    三家者以《雍》徹。——《論語·八佾上》

    解車休馬,罷酒徹樂。——《淮南子·原道》

    又如:徹案(撤去食案);徹坐(撤去座位);徹兵(撤軍)

    (3) 拆毀;拆下 [dismantle]

    徹我牆屋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

    伯昌號衰,秉鞭作牧,何令徹彼岐社,命有殷國?——《楚辭·天問》

    又如:徹屋(拆除房屋)

    (4) 通達;明白 [understand]

    汝心之固,固不可徹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——《列子·湯問》

    又如:徹鑑(明鑑;洞察)

    (5) 墾治 [reclaim]

    徹田爲糧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公劉》

    又如:徹田(墾治田地)

    (6) 穿透 [penetrate;pierce]

    日光下徹,影布石上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

    又如:徹札(穿透鎧甲)

    (7) 結束,完結 [finish;complete]

    自經喪亂少睡眠,長夜沾溼何由徹。——杜甫《茅屋爲秋風所破歌》

    又如:徹命(達其使命);徹卷(畢卷;讀章全卷)

    词性变化

    徹 chè

    〈形容词〉

    通,達 [thorough;penetrating;clear]

    徹,通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
    果無不徹。——《國語·晉語六》

    攝而不徹。——《國語·楚語上》

    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。——《國語·吳語》

    其何事不徹?——《國語·周語上》

    焚煙徹於上。——《國語·魯語上》

    其聰能聽徹之。——《國語·楚語下》

    民之徹官百品。

    不敢徹聲聞於天王。——《國語·國語上》

    物徹疏明。——《莊子·應帝王》

    目徹爲明,耳徹爲聰,鼻徹爲顫,口徹爲甘,心徹爲知,知徹爲德。——《莊子·外物》。注:「徹,通也。」

    又如:透徹(詳盡而深入);洞徹(透徹地瞭解);通徹(通曉;貫通);徹夜(通宵,整夜);徹內徹外(從裏到外;完完全全);徹朗(清明。指心地清淨光明)

    常用词组

    徹底 徹骨 徹頭徹尾 徹夜

    国语词典

    徹 ㄔㄜˋ chè

    〈動〉

    貫通、通透。
    如:「響徹雲霄」、「寒風徹骨」。
    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「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,七札焉。」
    漢·王充《論衡·紀妖》:「音中宮商之聲,聲于天。」

    去除。
    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「且雖諸侯相見,軍衛不,警也。」
    《淮南子·主術》:「史書其過,宰其膳。」通「撤」。

    毀壞。
    《詩經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「我牆屋。」
    漢·鄭玄·箋:「毀我牆屋。」

    剝取。
    《詩經·豳風·鴟鴞》:「彼桑土,綢繆牖戶。」
    漢·毛亨·傳:「,剝也。」

    耕治。
    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「度其隰原,田為糧。」

    遵循。
    《詩經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「天命不,我不敢傚。」
    漢·毛亨·傳:「,道也。」
    漢·鄭玄·箋:「言王不循天之政教。」

    畢盡、停歇。
    唐·杜甫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〉:「自經喪亂少睡眠,長夜霑溼何由?」
    元·馬致遠〈夜行船·酒病花愁何日套·離亭宴煞〉:「蛩吟一覺才寧貼,雞鳴時萬事無休歇,何年是?」

    〈名词〉

    周代的田賦制度。為十取一的稅法。
    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「夏后氏五十而貢,殷人七十而助,周人百畝而,其實皆什一也。」
    漢·趙岐·注:「家耕百畝者,取十畝以為賦。」

    姓。如元代有徹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