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én
墳 fén ㄈㄣˊ《廣韻》符分切,平文奉。諄部。
封上隆起的墓。泛指墳墓。《説文•土部》:“墳,墓也。”堤岸;水邊高地。《爾雅•釋丘》:“墳,大防。”順從。《管子•君臣下》:“墳然若一父之子,若一家之實,義禮明也。”大。《爾雅•釋詁上》:“墳,大也。”劃分。《廣韻•釋詁一》:“墳,分也。”三墳的簡稱。(即伏羲、神農、黃帝之書)。泛指古代典籍。如:三墳五典。晋潘尼《贈陸機出爲吴王郎中令》:“振鱗南海,濯翼清流。婆娑翰林,容與《墳》、《丘》。”姓。墳
墳 fén
名
(1) (形聲。從土,賁( bēn)聲。本義:大防)
(2) 同本義[embankment]
墳,大防。——《爾雅·釋丘》
墳莫大於河墳。——《爾雅釋地》
遵彼汝墳。——《詩·周南·汝墳》。傳:「大防也。」 注:「或曰 河墳, 汝墳、 淮墳也。」
(3) 土堆 [mound]
崇墳夷靡。——潘岳《射雉賦》。注:「今呼爲塘。」
登大墳以遠望兮。——屈原《九章·哀郢》
又如:墳家(用土堆成的墳包)
(4) 通「濆」。水邊;沿河的高地 [highland]
墳,地大也,青幽之間,凡土而高大者謂之墳。——《方言》
背墳衍之廣陸兮。——王粲《登樓賦》
遵彼汝墳,伐其條枚。——《詩·周南·汝墳》
墳延者六施,六七四十二尺而至於泉。——《管子·地員》
(5) 特指墳堆,墳墓 [grave]
墳,墓也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按,此字本訓大防也。
墳,冢。秦晉之間謂之墳。——《方言十三》。注:「墳取名於大防也。」
古也,墓而不墳。——《禮記·檀弓》。注:「土之高者謂之墳。」
出郭門直視,但見近與墳。——《古詩十九首》
古也墓而不墳。——《禮記·檀弓上》
不治墳,欲爲省。——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
吾往河陽省墳墓。——唐· 韓愈《祭十二郎文》
又如:墳兆(墳墓之間的界域);墳陵(帝王的陵墓)
(6) 古代典籍名 [ancient classics]
是能讀三墳、五典、八索、九丘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
又如:墳典(墳策、墳籍、墳素,都泛指古書,古籍)
墳
墳 fén
動
(1) 起土堆;築墳 [mound;bury]
漸就壤墳。——《後漢書·明帝紀》。注:「起也。」
又如:墳土(墓葬)
(2) 劃分 [divide]
地方九則,何以墳之?——《楚辭·天問》
墳
墳 fén
形
(1) 大 [big]
牂羊墳首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苕之華》
共墳燭庭燎。——《周禮·司烜氏》。注:「大也。」
又如:墳燭(大火炬);墳首(大頭);墳倉(大糧倉)
(2) 順從的 [obedient]
墳然若一父之子,若一家之實,義禮明也。——《管子》
墳 ㄈㄣˊ fén
〈名词〉
用土築成高起的墓。
如:「墳墓」。
宋·蘇軾〈江城子·十年生死兩茫茫〉詞:「千里孤墳,無處話淒涼。」
堤防、高地。
《詩經·周南·汝墳》:「遵彼汝墳,伐其條枚。」
漢·毛亨·傳:「墳,大防也。」
《楚辭·屈原·九章·哀郢》:「登大墳以遠望兮,以舒吾憂心。」
清·王夫之·通釋:「墳,隄岸也。」
古代的經書典籍。
如:「三墳五典」。
〈形容词〉
大的。
《詩經·小雅·苕之華》:「牂羊墳首,三星在罶。」
漢·毛亨·傳:「墳,大也。」
墳 ㄈㄣˋ fèn
〈動〉
土地隆起。
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「公祭之地,地墳。」
〈形容词〉
土質肥沃。
《書經·禹貢》:「厥土黑墳,厥草惟繇,厥木惟條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