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迹
亦作“ 声跡 ”。1.声望与事迹。《后汉书·李法传》:“﹝ 李法 ﹞出为 汝南 太守,政有声迹。” 北魏 杨衒之 《洛阳伽蓝记·大统寺》:“ 苏秦 时未有佛法,功德者不必是寺,应是碑铭之类,颂其声跡也。” 宋 文天祥 《出真州》诗序:“予平生仕宦,声迹比比,不曾至 淮 。”《元典章·台纲二·体察》:“提刑按察司除声跡不好者,仰御史臺体察,虽未任满,许行奏代。” 明 李东阳 《武昌府学重修记》:“ 张公 以《春秋》举进士,绩学翰林,歷著声跡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元世祖至元三十年》:“边远见职有声迹者,使之内迁。”
(2).犹言音讯行踪。 五代 王定保 《唐摭言·恶分疏》:“ 宋 人 许昼 , 闽 人 黄遘 , 遘 尝宰 滑州 卫南 ,与 画 声迹不疎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三:“一旦声跡彰露,亲庭罪责,将妾拘繫于内,郎赶逐于外,在妾便自甘心,却累了郎之清德,妾罪大矣。”
(3).指用录音机或语音学仪器记录下来的声音。 陈原 《社会语言学》9.1:“由于现代录像和录音技术的发展,所有声迹或图像,都能很方便地录下来给人研究。”
见“ 声迹 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