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之死地而后生
谓置于不战则死的境地,然后方能奋勇战斗,取胜得生。语本《孙子·九地》:“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”《北史·僭伪附庸传·刘武》:“军士去家二千里,后有 黄河 之难,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。”
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、只有战死的境地,兵士就会奋勇前进,杀敌取胜。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,就能下决心,取得成功。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成语。
形容置身於無退路的境地,勢必能拚死向前,求得生存。
三國演義.第九十五回:「孫子云:『置之死地而後生。』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,蜀兵豈不死戰?以一可當百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