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ē
〈名词〉
标志 [mark;sign;symbol]峨嵋为泉阳之揭。—— 郭璞《江赋》〈形容词〉
高亢 [roaring]。如:揭天(声音高入天际);揭调(高调);揭孽(很高的样子)揭揭 [slender; ride fast]修长的样子。疾驰的样子。如:车马揭揭〈动词〉
(形声。从手,曷声。本义:高举)同本义 [raise]揭,高举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西柄之揭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修剑揭以低昂。——张衡《思玄赋》揭其剑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揭竿为旗——汉· 贾谊《过秦论》两竿夹接。——明· 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又如:揭厉(高举而扬厉之);揭鸡肆赦(在高竿上树起金鸡,宣布大赦)肩负;担;扛 [carry]负匮揭箧担囊而趋。——《庄子·胠箧》又如:揭箧(把箱笼扛走;比喻全部抄袭他人文字)披露;发表;公布 [announce; publish; disclose]会闱揭晓,名次群英。——李昌祺《前灯余话》又如:揭条(揭桃。揭调,揭露别人的短处);揭旧书(方言。揭老底);揭极(揭发恶性的报告);揭参(揭发弹劾);揭黄(用黄榜公布);揭载(刊登;发表);揭贴(张贴)掀起; 拿开 [take off]揭水指路。——唐· 李朝威《柳毅传》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。——《水浒传》又如: 揭白(旧时人死后,请画师给死人画像。首先要揭去死人脸上蒙的白纸,故名);揭地掀天(翻天覆地)露出;向上翘 [turn up]颠沛之揭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荡》唇揭者甚齿塞。——《战国策》借债 [borrow]。如:揭借(借);揭债(借债);揭折(抵偿,折还)〈动词〉
举、高举。如:「高揭义旗」、「揭竿而起」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「于是乘其车,揭其剑,过其友曰:『孟尝君客我。』」公开表露出来。如:「揭露」、「揭短」、「揭底」、「揭晓」。掀开、拉开。如:「揭幕」、「揭锅盖」。唐·韩偓〈复偶见三绝〉之三:「半身映竹轻闻语,一手揭帘微转头。」把黏在物体上面的东西撕下。如:「揭膏药」、「揭疮巴」、「揭下壁报」。肩负。《庄子·胠箧》:「然而巨盗至,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。」唐·杜光庭《虬髯客传》:「乃紫衣戴帽人,杖揭一囊。」〈名词〉
姓。如唐代有揭镇,清代有揭暄。揭 qì ㄑㄧˋ〈动词〉
提起衣襟。《诗经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:「深则厉,浅则揭。」明·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卷四下·黔游日记二》:「道中水漫数寸,仍揭而溯之。」